綿陽市游仙區“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社會公眾征求意見稿)
綿陽市游仙區“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社會公眾征求意見稿)
綿陽市游仙生態環境局
二〇二二年三月
前 言
“十四五”時期是游仙區建設“先進制造示范區”“城鄉融合示范區”“集成改革示范區”“依法治理示范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為推動游仙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邁上新臺階,牢牢把握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省委“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市委“一核兩翼、三區協同”、區委“一主一副、一極多支、全域協同”、中國(綿陽)科技城整體建設等發展機遇,按照綿陽市委市政府關于大力推動綠色發展、切實筑牢涪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建設西部生態強市的決策部署,謀篇布局游仙區“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依據《四川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綿陽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綿陽市游仙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要求,結合黨的十九大、第十九屆歷次全會、省委第十一屆八次、九次、十次全會、區第七次黨代會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新目標等,編制《綿陽市游仙區“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的奮斗目標和主要任務,對高質量推進經濟社會綠色轉型、高效能推動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高水平實現全區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具有重要意義,是全區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行動綱領。
規劃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緊緊圍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游仙”總體取向,力爭到2025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優良,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削減,碳排放強度逐步下降,生態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水平不斷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持續增強,綠色生產和低碳生活方式基本建立,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態游仙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目 錄
一、生態環境保護形勢
(一)“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成效
“十三五”以來,游仙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特別是對綿陽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實施“四大興區戰略”,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高標準高質量完成中央和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及“回頭看”反饋問題整改,全區全面落實中央、省、市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各項決策部署,各項工作都取得重要進展,環境污染治理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地增強。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明顯改善,2020年游仙區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在4個城區國控點排名第一,全區空氣優良率達93.5%,較2015年增加9.7個百分點,PM2.5、PM10濃度分別下降37.4%、32.1%,改善程度位居全市前列。水環境質量穩步提升,2020年,國控豐谷斷面水質提升為Ⅱ類,仙魚橋斷面和白蟬鎮斷面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達到100%,無劣Ⅴ類水體,建成區無黑臭水體,城鄉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比例100%,游仙區全面建立了河長制體系,對涪江、芙蓉溪、魏城河等區內9條主要河流實行“一河一策”管理。土壤環境質量狀況良好,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環境風險總體得到管控。聲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城市建成區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城市功能區噪聲平均值,建成區交通干線噪聲平均值均符合相應標準要求。
綠色發展水平持續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由2015年末的13.2:56.7:30.1調整到2020年末的9.8:36.2:54,基本形成了以新型功能材料、電子信息、節能環保、激光技術應用、核醫療健康及高精密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為支撐的現代工業體系和格局,主導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90%。游仙經開區升格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被認定為四川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全省首批院士(專家)產業園,全區科技服務業占服務業增加值占比34.35%。全區大力推廣使用新能源,完成建成區內1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淘汰工作,水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生產建設持續推進,能源結構進一步清潔化,單位GDP能耗降低0.53%。
污染防治任務圓滿完成。深入推進藍天保衛戰,全面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減排、建筑工地及運輸車輛揚塵、餐飲油煙等綜合整治工作,多維驅動秸稈綜合利用發展,全區秸稈綜合利用率大幅提升,并順利舉辦四川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建設推進會。扎實打好碧水保衛戰,加快推進城鎮及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完成高新區3000噸/天的工業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實現省級工業園區污水管網全覆蓋,城市建成區生活污水處理率達95%以上,先后建成鄉鎮(場)污水處理廠(站)25座。組織實施消劣、三磷、輕微污染水體工業園區、重點小流域以及入河排污口整治6個專項行動,完成芙蓉溪、魏城河整治工作,全面落實沿線垃圾清理、清淤打漂,完成河面無大面積漂浮物、河岸無垃圾和無直排污水口整治目標任務,并向社會公布治理進度。持續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開展仙鶴湖水庫水源地規范化整治。深入實施農村“廁所革命”和生活污水治理,糞污資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已達100%,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比例達90.9%。完成畜禽養殖禁養區優化調整和重新劃定工作,全面關停搬遷全區禁養區內規模養殖場(戶)178家,推廣清潔養殖技術,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4%。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落實《綿陽市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規劃》,開展農用地污染調查,全面整治各類土壤污染源。2020年全區耕地安全利用面積19159畝,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0%以上。積極開展化肥減量增效示范、有機肥代替化肥試點、農藥減量控害行動。
生態保護修復成效明顯。落實省委“開展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總體部署,推進“大規模綠化游仙行動”,積極推進城區綠化美化,加快區域內街道、小區、水系、道路生態廊道和縱橫交錯的防護林網建設,提升綠化質量,持續開展森林城市建設。實施河流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加強涪江干流游仙段優良水體保護,開展河湖濕地修復,完成石埡子河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落實最嚴格的自然資源保護制度,實現林地保有量40.07萬畝,2020年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1.19%,全面完成年度森林資源“雙增長”目標。加快推進生態游仙建設,有序推進游仙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等相關工作,啟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順利通過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省級預審驗收。
環境風險得到有效防控。加強危險廢物、危險化學品環境風險管控,全區136家企事業單位完成危險廢物申報登記管理,做好固體廢物管理信息系統填報,全面運行危險廢物電子聯單。強化危險廢物及化學品管理抽查,組織開展化工醫藥行業和危險化學品領域風險防范專項整治行動。成立生態環境事件指揮部,建立健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機制,印發《游仙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綿陽市游仙區生態環境事件指揮部工作規則》,提高應對突發環境事件能力。
環境監管能力明顯提升。全區開展固定源清理整頓,全面核發排污許可證,將所有固定污染源納入環境管理范圍。大力推進游仙區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建成并投入使用空氣質量監測微站45個,開展土壤環境信息化數據庫建設,實現數據動態更新及信息資源共享。加強基層生態環境網格員隊伍建設,實現環境監管全覆蓋、無盲區、零死角。穩步推動“智慧河長”信息系統建設,實現對游仙區重點河流動態監管及信息共享。
制度體系不斷健全完善。不斷壓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印發《綿陽市游仙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游仙區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綿陽市游仙區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實施方案》等,全面試行水流域扣繳補償機制,在全國率先開展鄉鎮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任中)審計試點,得到省、市生態環境部門充分肯定。圍繞環評審批和排污許可等方面,積極推進“放管服”改革,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總體來看,游仙區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顯著成績,但當前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保護與發展長期矛盾和短期問題交織,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任重而遠。
產業綠色升級路徑仍需進一步明晰。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任務復雜而艱巨。全區面臨經濟社會全面轉型,在綠色低碳等目標和需求引領下,結構性變革的特征十分顯著,同時面臨疫情等挑戰,相應的制度政策和體制機制問題亟待解決。當前游仙區以綠色環保產業為重點,與農業、制造業、服務業和信息技術的融合發展完成產業綠色升級路徑尚不明晰,需不斷積累經驗、優化和創新發展路徑。
生態環?;A設施仍存在短板。飲用水源保護不足,部分鄉鎮水源地規范化建設不完全,仍存在生活源及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風險,部分農村飲用水水源地枯水季節水質無法穩定達標。城鎮生活污水收集與處理效能不高,鄉鎮污水處理設施雖然已全部覆蓋,但污水管網建設不配套、雨污分流不徹底、污水收集率低等問題較為突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工作仍存在短板。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壓力大。大氣環境方面,2020年全區優良天數率達93.5%,已處于較高水平,能源結構、用地結構、運輸結構不夠優化,空氣質量繼續改善提升難度大。水環境方面,區內中小河流普遍存在水資源量不足,生產生活與生態用水矛盾突出,小流域自凈能力、納污能力較差,容易造成水質超標和季節性水華。土壤和固廢方面,土壤環境受工業企業、生活垃圾、化肥及農藥使用影響大,全區危廢年產生量預計超1400噸,危廢收集、轉運、處置環境風險大。
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亟需加強。執法監督主要靠人工監督,手段單一,執法人員偏少,監管事務上仍不能覆蓋全面,非法亂占圍墾、涉河違建、大氣噪聲污染等行為難以及時發現和制止。生態環境治理主體仍以政府為主,市場和社會參與有限,企業治污責任主體意識不強。生態環境源頭防控、應急預警、響應處理、聯合巡查等能力仍需提升,現代信息技術在環境治理領域應用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十四五”挑戰與機遇
1. 面臨挑戰
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統籌發展和保護難度增加。經濟轉型期新舊動能尚未充分銜接,且外部環境仍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國際地緣政治環境的惡化與新冠疫情造成的全球供應鏈“短鏈化”可能對中國經濟帶來許多不確定因素,經濟下行壓力可能持續加大。在經濟發展面臨困難和不確定性顯著增多的復雜形勢下,如何保持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以及保護意愿需要進一步統籌協調。另外,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速形成,居民消費規模擴張帶來的能耗增加和生活污染上升問題也不容忽視。
資源環境承載壓力不斷增大,環境質量改善成效尚不穩固。隨著城市化進程,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業廢水等污染物產生量將逐年增加,環境承載壓力將不斷增大。當前游仙區的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尚不完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人口密集區空氣質量的改善難度加大,集中飲用水源地水質保護任務更加艱巨。全區空氣環境優良天數比例波動較大,PM2.5和O3雖然達到考核標準,但仍然存在季節性超標現象,大氣環境質量有待進一步鞏固。地表水水質總體良好,由于河流普遍存在水資源量不足、生產生活與生態用水矛盾突出的問題,小流域自凈能力、納污能力較差,水質改善工作任重道遠。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難度較大。氮肥、磷肥、農藥的使用量偏大,農作物秸稈、廢舊農膜、廢棄的肥料包裝物等缺乏回收利用機制,土壤和固廢污染防控有待推進。
環境綜合監管能力不足,薄弱區域整治不徹底。污染治理資金、硬件等治理保障投入不足造成污染治理效果欠佳,部分鄉鎮排水、垃圾收運等硬件設施仍顯薄弱。政府主導、企業主責、社會參與體系尚未健全,環境經濟政策及法治體系有待完善。環境監測、環境監察、調查取證、污染事故預警和應急反應等手段尚不能完全滿足現實要求。
2. 重要機遇
緊抓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遇。“十四五”時期是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不斷推進的重要時期,成渝綿“創新金三角”和科技創新先行示范區加快推進,綿陽科技城新區建設得到省委支持,戰略支撐更加有力。游仙區作為綿陽對外開放的門戶樞紐,需緊抓區域發展新機遇,在改革的攻堅期和高水平開放的加速期不斷提升區域戰略定位。完善游仙區基礎設施新布局、塑造區域協同新格局、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培育創新驅動新優勢、形成全面開放新態勢、邁入綠色發展新階段,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讓地區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態經濟產業化、環境經濟協調發展,迎接新的發展機遇。
抓緊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機遇。“十四五”時期是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深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牢固樹立,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成效顯現,生態環境保護戰略地位達到了前所未有高度的重要時期。生態文明的意識有了普遍提高,全社會生態環保意識顯著增強,生態文明相關制度將更加健全,必將為游仙區生態文明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綠色轉型、低碳發展已經成為我國乃至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趨勢,為游仙區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和更高標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利的基礎條件。
二、規劃目標與指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歷次全會以及省委第十一屆八次、九次、十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特別是對綿陽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貫徹國家、省級、市級十四五規劃,深入貫徹綿陽市、游仙區國民經濟規劃,全面落實全面貫徹游仙區第七次黨代會精神,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緊緊圍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游仙”總體取向,緊扣“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群眾三感”大幅提升三大目標,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制造升級、城鄉融合”三大戰略,扎實開展“項目建設、招商引資、作風能力”三大攻堅,加快構建“一主一副、一極多支、全域協同”的區域發展新格局,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以“推動綠色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麗游仙”為核心,以減污降碳為抓手,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推動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努力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游仙提供優美生態環境支撐。
(二)基本原則
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綠色發展。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認真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按照節約優先、保護優先為主的思路,科學制定保護、修復和治理措施,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和發展方式。
堅持問題導向,實施系統治理。聚焦生態文明建設重大需求,圍繞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目標,切實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全面整治人民群眾關心的突出問題。充分認識生態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強調減污與增容并重。
深化區域合作,推進環境共保。開展聯防聯控,深化跨流域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探索建立常態化生態補償機制;強化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推進重點區域大氣污染源協同治理;協同立法、聯合執法,推進毗鄰地區生態共建、環境共保。
落實職能職責,實施共治共享。落實黨委、政府和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落實企業生態環境治理主體責任,引導公眾有序參與生態環境決策、治理和監督,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共享的治理體系。
(三)目標指標
1. 總體目標
到2025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優良,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削減,碳排放強度逐步下降。生態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水平不斷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持續增強。綠色生產和低碳生活方式基本建立,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態游仙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綠色發展水平持續提升。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不斷優化,資源能源節約、高效、循環利用水平不斷提高,單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綿陽市下達目標內。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和PM2.5年均濃度穩中向好,達到綿陽市下達目標。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市控及以上監測斷面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100%。建設用地和農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大幅提高公眾生態環境質量獲得感。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持續增強。生態空間格局穩固,生態保護紅線占陸域國土面積比例不降低。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大幅提升,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率100%,森林覆蓋率達到31.5%。
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進一步提升。到2025年,游仙區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8%,建制鎮污水處理率達到60%,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危險廢物安全處置利用率100%。生態環境智慧監管能力大幅提升。
展望2035年,生態環境質量根本改善,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功能穩定恢復,生態屏障全面建成,基本實現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 主要指標
“十四五”期間建立環境治理、應對氣候變化、環境風險防控、生態保護四方面的協同性指標體系,共設置生態環境保護主要指標20項,其中約束性指標17項,預期性指標3項。
表1 綿陽市游仙區“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主要指標
指標名稱 |
2020年 |
2025年 |
指標屬性 |
(一)環境治理 |
|||
(1)細顆粒物(PM2.5)濃度(μg/m3) |
26.9 |
完成市下達目標 |
約束性 |
(2)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 |
93.5 |
完成市下達目標 |
約束性 |
(3)空氣質量重污染天數比率(%) |
0 |
0 |
約束性 |
(4)市控及以上斷面地表水質量達到或優于Ⅲ類的比例(%) |
100 |
100 |
約束性 |
(5)市控及以上斷面地表水質量劣于V類比例(%) |
0 |
0 |
約束性 |
(6)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比例(%) |
0 |
0 |
約束性 |
(7)地下水質量Ⅴ類水比例(%) |
0 |
0 |
約束性 |
(8)行政村農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比例(%) |
90.9 |
97 |
預期性 |
(9)化學需氧量重點工程減排量 |
/ |
完成市下達目標 |
約束性 |
(10)氨氮重點工程減排量 |
/ |
完成市下達目標 |
約束性 |
(11)氮氧化物重點工程減排量 |
/ |
完成市下達目標 |
約束性 |
(12)揮發性有機物重點工程減排量 |
/ |
完成市下達目標 |
約束性 |
(二)應對氣候變化 |
|||
(13)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 |
/ |
完成市下達目標 |
約束性 |
(14)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
完成市下達目標 |
約束性 |
(15)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 |
/ |
完成市下達目標 |
預期性 |
(三)環境風險防控 |
|||
(16)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
/ |
完成市下達目標 |
約束性 |
(17)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 |
/ |
完成市下達目標 |
約束性 |
(四)生態保護 |
|||
(18)生態質量指數(EQI) |
/ |
穩中向好 |
預期性 |
(19)森林覆蓋率(%) |
31.19 |
31.5 |
約束性 |
(20)生態保護紅線占國土面積比例(%) |
0.83 |
面積不減少、功能不降、性質不改 |
約束性 |
三、加強環境管控,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導向,以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發展為重點,嚴格落實綿陽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積極引導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加快形成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空間布局、產業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增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一)優化區域發展空間格局
優化區域總體空間結構。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推進全區城市化地區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優化生產生活空間合理布局,加強生態空間保護,強化環境風險防控。圍繞市委“一核兩翼、三區協同”發展戰略,貫徹“一核優化、兩翼擴展、三區聯動”的綠色發展布局,推進全區產業結構優化,以建設“先進制造示范區”“城鄉融合示范區”“集成改革示范區”“依法治理示范區”為主攻方向,著力打造綠色新材料產業集群,提高產業綠色化發展水平。統籌生態功能、國土空間、產業布局、人口規模和環境容量,科學劃分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合理把控城鎮規模,構建“結構合理、布局科學、節約高效、生態美好”的新型城鎮體系,加快構建“一主一副、一極多支、全域協同”的區域發展新格局。建立國土空間統籌規劃制度,編制區級國土空間規劃,推進游仙區“多規合一”,逐步形成游仙區一個規劃、一張藍圖。
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嚴格落實綿陽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區內涪江鐵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仙鶴湖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四川游仙水禽濕地自然保護區、富樂山風景名勝區和劍門蜀道國家級風景名勝區4個優先保護單元,應以“生態保護”為重點,依法禁止或限制大規模、高強度工業開發和城鎮建設活動,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游仙區中心城區城鎮重點管控單元,要以大氣環境質量提升為重點,優化工業布局,有序實施高污染、高排放工業企業整改或搬遷退出,嚴格環境風險防控;游仙高新技術產業園工業重點管控單元要“嚴格產業準入”為重點,嚴禁新建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項目,強化資源利用效率約束,加快環境基礎設施提標改造;游仙區要素重點管控單元應推進清潔能源的推廣使用,加強“散亂污”企業環境風險防控,禁止新引入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規劃以及淘汰類工業企業。強化以“三線一單”為核心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的落地應用,到2025年,建立較為完善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和數據應用系統。
(二)推進現代綠色產業發展
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做優做強電子信息、先進材料、智能裝備三大重點產業,聚力發展核技術應用、激光技術應用、航空與燃機三大新興產業,加快構建“3+3”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實施新一輪大規模企業技術改造,積極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全產業鏈技術升級,形成裝備先進、富有活力的綠色產業體系。扶持節能環保企業,培育做大一批研發節能技術、生產節能設備、提供節能服務的企業。按照節能環保產業政策導向,引進、培育和建設一批帶動作用強且能體現產業特色的重點項目,以及提高產業承載能力的基礎設施項目,充分發揮項目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重點發展高效節能、先進環保、資源循環利用、核技術應用等關鍵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全力推進中國科技城核醫療健康產業園、激光產業基地等重大項目建設,著力打造高技術產業集群,爭創國防科工特色國家級開發區。
推動工業園區綠色化改造。實施工業園區“一園一策”“一行一策”。推進園區綠色化、循環化改造,嚴把園區項目準入關,嚴格控制高環境承載、高環境風險項目入園,著力引進產業帶動型、科技創新型、清潔生產型、生態環保型項目。提高園區土地節約集約化利用水平,推動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推動園區內企業開發綠色產品、創建綠色工廠,鼓勵龍頭企業建設綠色供應鏈,實現園區整體的綠色發展。加快推進游仙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積極創建國家級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堅持實施綠色發展“五大行動”,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構建“一帶、兩河、四片”農業產業發展布局,以“7+1”現代農業示范園為抓手、以山灣農莊為切口,構建現代農業新體系。進一步做強農業服務體系,建立農業主要生產環節的農機服務體系和病蟲害防治服務體系。改變傳統生產方式,減少化肥、農藥等投入品的過量使用,優化農產品產地環境,有效提升產品品質,從源頭上確保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推進農業生產廢棄物綜合治理和資源化利用,推動全區農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根據區域環境承載能力,科學統籌農牧規模及布局,鼓勵采取“種養結合、以地定畜、生態循環”的生態種植、生態養殖模式,科學投餌,合理用藥,構建綠色、現代、高效的農業投入、生產方式和循環體系。依法加強養殖水域灘涂統一規劃,推行水產健康養殖。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豐富農村經濟業態。到2025年,建成城鄉融合示范區、農業綠色產業示范區、精品農業科技示范區、都市近郊休閑旅游度假區。
(三)提高綠色低碳發展水平
1. 打造資源能源節約體系
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嚴格項目節能審查和監察,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增長,全面推進高耗能企業實施節能工程,進一步完善落后產能與過剩產能市場退出機制。強化工業節能減排,推進能效水效“領跑者”行動,繼續組織開展企業節能低碳專項行動和百戶企業節水專項行動。提升工業清潔生產水平,推動區域、流域和重點行業開展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實施高風險污染物削減行動計劃。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綜合循環利用,依托循環經濟產業園和城市礦產基地,推進“再制造”產業化和“城市礦產”資源化利用,建設資源節約型游仙。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行動計劃,推行循環型生產方式,推進工業“三廢”等再生資源回收綜合利用,推廣余熱余壓利用、中水回用等循環工藝,加快建設一批循環經濟示范企業。依托工業園區關聯布局,實行產業鏈招商,著力引進共生補鏈項目,促進園區企業間副產物交換利用、能量梯級利用和廢物廢水再生利用。促進建筑垃圾、廢舊金屬、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再利用。健全綠色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嚴格執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健全綠色發展準入和監督機制,加大環保巡察和執法力度,大幅提高環保違法成本。
2. 推動綠色交通體系建設
優化調整交通運輸結構。優化物流布局,在游仙高新區北區規劃建設綿陽市游仙區綜合物流園,促進傳統貨運樞紐向現代物流中心、物流園區轉型,促進貨物運輸物流化。支持利用現有鐵路、物流貨場轉型升級為城市配送中心。促進運輸結構調整,推進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逐步減少重載柴油貨車在大宗散貨長距離運輸中的比重。
大力推廣綠色出行方式。推廣清潔高效交通設備,加快推進城區公交、出租、環衛、郵政、輕型物流配送、旅游景區車輛使用新能源或清潔能源汽車,鼓勵個人使用新能源或清潔能源汽車。加快城市公交系統建設,不斷提升公交服務水平及公交出行分擔率,提高公交出行率到30%。強化城市步行道和自行車道交通系統建設,提高步行道和自行車道設施的配置率和完好率。
3. 推動低碳發展應對氣候變化
實施碳達峰行動。面向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愿景,科學研判碳排放變化態勢,編制二氧化碳排放分階段達峰路線圖,提出重點領域及行業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總體目標和階段性任務、重要舉措和保障措施。著力推動重點用能單位節能降碳,鼓勵大型企業制定二氧化碳達峰行動方案,鼓勵具備條件的領域及行業、企業率先達峰,按要求編制游仙區溫室氣體清單和能源平衡表。
推進低碳城區建設。以黨政機關、學校等公共建筑為重點,實施既有建筑節能改造,以會展場館、文旅設施建設為重點,鼓勵發展裝配式建筑和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推動城鎮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加快推進園林綠化標準化建設,增加公園綠地、社區綠地、城市綠道。
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增強關鍵基礎設施氣候韌性,依托城市綠地、河道等公共空間,打造和保護通風廊道,緩解“熱島效應”。加強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監測預警,制定實施強降水、高溫熱浪、干旱缺水等災害應急預案。推進河湖、濕地等水體自然形態保護和恢復,構建城市良性水循環系統,提高涪江等重點河流沿線防洪排澇能力,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健康預警及流行性疾病預警和應對。
促進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增加公益性環境文化事業投入,推進環境科普教育工作群眾化、經?;?。充分運用新手段、新媒介,開展柔性宣傳。實施覆蓋全社會的生態文明終身教育。引導公眾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推進節能照明、節水器具等城市社區基礎設施綠色化,開展“光盤行動”“禁塑行動”,利用環境日、地球日、全國低碳日、節能宣傳周等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落實綠色消費法規政策,鼓勵和引導消費者使用環境標志產品、綠色有機產品,在游仙區城市核心商圈打造提供綠色服務、引導綠色消費的綠色商場。嚴格執行政府對節能環保產品的優先采購和強制采購制度,到2025年,除特殊需求外,政府采購中綠色采購比例達到100%。
專欄1 加快綠色低碳發展重點工程 |
? 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全力推進中國科技城核醫療健康產業園,規劃建設核醫學研發、診療、配送、康復四大中心,布局核測控等相關技術應用產業以及配套建設高端人才居住區等。推進激光產業基地建設,建設標準工業園區,主要產品為高功率激光光纖材料及由光纖料制成的高功率激光器件和其他激光裝備等,面向航空航天、光伏、船舶重工、軍工、電子、汽車制造等行業。 ? 資源能源節約體系建設 實施國家級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試點城市項目。 ? 綠色交通體系建設 在經濟試驗區規劃建設綿陽市游仙區公交樞紐總站,在忠興鎮規劃建設公交樞紐站,在游仙高新區北區規劃建設綿陽市游仙區綜合物流園,促進傳統貨運樞紐向現代物流中心、物流園區轉型,促進貨物運輸物流化4。 ? 碳達峰工程 編制碳達峰路線圖,按要求編制溫室氣體清單和能源平衡表。在游仙區城市核心商圈打造提供綠色服務、引導綠色消費的綠色商場。 ? 低碳生活引導工程 引導公眾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積極開展綠色創建行動。 |
四、突出協同增效,實施藍天行動計劃
以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為目標,全面實施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管理,推動多污染物減排協同增效,深化工業污染源綜合防治、深化面源污染治理,制定城市空氣質量限期達標規劃,明確達標時間表和重點任務。到2025年,空氣質量實現穩定達標,重污染天氣基本消除,臭氧污染得到遏制。
(一)實現空氣質量穩定達標
1. 深化工業污染治理
深化重點行業及園區大氣污染治理。嚴格執行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持續推進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對涉氣企業進行全面整治,加大超標處罰和聯合懲戒力度,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企業停產整治,問題嚴重、達標無望的責令關閉。對重點行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加大城市區域現有裝備水平低、環保設施差的微小企業“關、停、并、轉”實施力度。落實“一園一策”廢氣治理要求,鼓勵園區建設抑塵噴灑工程中心等基礎設施,強化園區大氣監測監控能力,建立健全覆蓋污染源和環境質量的園區大氣自動監測監控體系,提升園區大氣環境管控水平。開展重點行業大氣污染防治考核,將考核結果用于污染天氣應急、夏季臭氧防控和冬季期精細化管控。
鞏固“散亂污”企業管控成果。保持“散亂污”企業動態清零。持續開展“散亂污”企業清理整治行動,嚴格落實“發現一起、整治一起”機制,加強“散亂污”企業日常督促指導,引導企業按照環保、安全等要求自覺合法合規生產,防止“散亂污”企業死灰復燃。
2. 控制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放
實施VOCs排放總量控制。實施原料替代工程,推進家具制造、包裝印刷、機械制造等行業采用低(無)VOCs含量源頭替代,強化企業VOCs原輔料臺賬管理。嚴格控制VOCs新增排放,實行區域內新建項目倍量削減替代。根據VOCs重點治理企業名單,推動區內重點企業開展深度治理工程,提升企業VOCs綜合治理水平,提高企業廢氣收集率和去除率。全面加強無組織排放控制,通過采取設備與場所密閉、工藝改進、廢氣有效收集等措施,削減VOCs無組織排放量。
健全VOCs監測監控體系。深入實施精細化管控,建立重點行業“一企一策”,建立VOCs管理臺賬。加強重點企業VOCs自動監控設施建設和正常運行,定期開展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削減效果綜合評估。加大涉VOCs企業綜合整治力度,開展重點管控企業廠區內無組織排放監測,鼓勵探索“綠島”環境治理模式,建設園區共享的環保公共基礎設施或集中工藝設施。
3. 強化移動源污染防治
嚴格機動車環保管理。強化移動源污染防治,堅持“車、油、路”綜合治理。加強機動車進口、注冊登記、檢驗等環節的監督管理,禁止銷售環保不達標機動車。全面實施機動車工況法檢測,嚴格執行機動車排放檢測與強制維護制度。探索建設機動車排放遙感監測系統并實現聯網,重點治理重型柴油車和高排放車輛。加強油品質量的監督檢查,嚴厲打擊非法生產、銷售不符合國家和地方標準要求車用油品的行為,建立健全企業油品質量控制制度,全面保障油品質量。
加強非道路移動機械整治。嚴格執行最新的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標準,鼓勵銷售、使用節能環保型、清潔能源型非道路移動機械。加快新能源非道路移動機械推廣使用,推動老舊工程機械淘汰報廢,推進排放不達標機械清潔化改造和淘汰。配合綿陽市優化調整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的區域范圍,推動游仙高新區技術產業園區、工礦企業非道路移動機械電動化。
4. 深化城鄉面源污染精細化治理
強化揚塵監督管理。積極推行綠色施工,建筑工地嚴格執行“六必須、六不準、六個百分之百”,嚴格日常監管,施工場地渣土和粉狀物料實現全面封閉運輸,大力推廣裝配式建設方式,同時加強對工地的現場監督執法,對達不到控塵規范的單位責令限期整改或停工整改。持續增加道路機械化清掃沖洗設施設備,加大城區道路及城郊公路灑水降塵和清掃保潔力度,到2025年,城市建成區道路機械化清掃率達到60%。
強化露天焚燒管控。全面落實秸稈禁燒工作,按照“屬地管理、源頭控制、標本兼治、疏堵并舉”的原則,完善秸稈禁燒責任體系。通過執行秸稈禁燒屬地管理原則、構建多層級監管網絡體系,廣泛宣傳、增強群眾禁燒意識,組建巡查隊、加強日常巡查等方法,堅決杜絕秸稈露天焚燒現象。推進秸稈還田、秸稈加工技術推廣,到2025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100%。
深化餐飲油煙污染控制。優化城市餐飲產業發展,深化餐飲油煙科技化、精細化治理,優先開展重點餐飲企業在線監測和監管,推廣餐飲企業集約化管理,采用安裝獨立凈化設施、配套統一處理設施、建設公共煙道等方式減少油煙排放,推廣高標準油煙凈化設備。加強餐飲油煙污染日常執法檢查,排查整治餐飲經營單位油煙排放問題,強化餐飲服務企業油煙排放規范化整治,加強對違規露天燒烤問題的排查整治。加強居民家庭油煙排放環保宣傳,推廣使用高效凈化型家用吸油煙機。
加強惡臭、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防控。推進工業生產惡臭氣體收集和治理。針對河道、市政排水管網、垃圾收集轉運站、污水處理廠惡臭問題開展排查整治,因地制宜減少惡臭氣體排放措施。強化農村畜禽糞便和尸體集中處理,引導規模以下畜禽養殖者集中處理養殖廢棄物,減少異味(惡臭)氣體排放。推進惡臭投訴集中的區域、企業安裝在線監測,實時監測預警。
(二)推進污染協同治理減排
推進污染物協同治理。聚焦大氣主要污染物,結合游仙區大氣主要污染物濃度特征,實施大氣污染物達標分類管理,加強PM2.5和臭氧污染協同控制。以交通等行業為重點,建立溫室氣體與多污染物協同監測和治理體系,加強氮氧化物、甲烷和VOCs協同治理,開展常規大氣污染物和汞、二噁英、氫氟碳化物等非常規污染物協同控制。
推進區域協同防治。加強重點時段、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強化大氣環境質量監測與污染源監控聯動,加強與涪城區、江油市、梓潼縣、三臺縣等毗鄰區縣聯防聯控,建立大氣污染聯防聯控體系,強化信息共享和聯動執法。
(三)加強噪聲污染綜合治理
打造寧靜生活環境。推進交通干線噪聲治理工程,對道路和鐵路干線兩側存在居民住宅且夜間交通噪聲超標的路段實施優先治理,積極推廣降噪路面材料和噪聲屏障。強化夜間施工管理,嚴格落實限期治理制度并加強后期監管。加強城市噪聲敏感建筑物等重點領域噪聲管控。重點加強對餐飲業、娛樂業、商業等噪聲污染源的控制管理,嚴格管理敏感區內的文體活動和室內娛樂活動。
完善聲環境管理長效機制。配合綿陽市開展聲環境功能區劃調整。加強區域建設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對聲環境要素的綜合評價,建設項目嚴格執行聲環境功能區環境準入。以交通噪聲、建筑施工噪聲、餐飲娛樂噪聲等主要污染源為重點,強化對重點地區、重點部位、重點時段的巡查。將建筑施工噪聲監管納入建筑施工污染防治監管平臺,加強施工噪聲監測和監管,嚴格落實限期治理制度并加強后期監管。
專欄2 實施藍天行動重點工程 |
? 揮發性有機物深度治理工程 對全區涉氣行業揮發性有機物防治進行提標升級。 ? 秸稈綜合利用工程 推進秸稈還田、秸稈加工技術推廣,修建綜合利用中心、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場、能源化利用中心及配套設施。 |
五、強化“三水”統籌,提升水生態環境質量
以“清水綠岸、魚翔淺底、人水和諧”為愿景,以解決突出水生態環境問題為重點,以污染減排和生態擴容兩手抓,深化河湖長制,統籌水資源利用、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保護,穩步提升區域水生態環境質量,積極建設美麗河湖。
(一)加強水資源節約與保護
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管理,實行區域用水總量控制和強度控制,落實游仙區涪江、芙蓉溪和魏城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按照統籌規劃、科學配置、節約保護和水資源有償使用的原則,強化節水約束性指標管理,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健全用水定額管理,加強用水計量統計,實現整體把控。實施用水全過程管理,全面落實取水許可制度,加強相關規劃和項目建設布局的水資源論證工作,建立與水資源承載力相協調的社會經濟空間布局。加大非常規水源利用,將再生水、雨水、中水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到2025年,游仙區用水總量控制在1.95億立方米內。
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堅持“節水優先”,工業、城市、農業等節水并舉。工業領域堅持以水定產,加強高耗水行業用水定額管理,嚴格控制高耗水項目建設,鼓勵重點用水企業和用水大戶開展節水改造,對重點行業推行節水工藝和措施。推進城鎮節水降損,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繼續加強節水宣傳,增強全社會節水意識,推廣節水器具使用,加快城鎮公共供水改造,降低城鎮供水管網漏損率。加強農業節水增效,科學安排種植、養殖結構及規模,同時實施灌區末級渠系防滲改造,加大田間節水設施建設力度,推廣節水抗旱品種和節水灌溉技術。到2025年,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至24立方米6,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66。
有效保障河流生態流量。嚴格落實市水利局確定的游仙水文站最小下泄流量目標,統籌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需求,加強全區水利工程最小下泄流量和河道外取水戶的監管,嚴格流域取用水總量,嚴控水資源開發強度。加快水資源監測體系建設,實施重要控制斷面生態流量常態化監測監管,不斷提升河湖生態流量監管能力和水平。大力推進“水美游仙”建設,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構建芙蓉溪、魏城河流域生態涵養帶,規劃實現河湖聯通,逐步提高豐枯調劑、多源互補的水資源調配能力。根據《綿陽市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科學配置水資源,制定芙蓉溪和魏城河流量保障實施方案,實施工程性調水,發揮武引渠、清潔溝水庫、戰備水庫、森柏水庫等水利樞紐工程優勢,為芙蓉溪和魏城河提供穩定的生態環境用水和應急供水,確保河道生態基流。
(二)加強水環境治理與防控
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進一步鞏固城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保護與治理成果,嚴格定期巡查機制,全面排查和整治水源保護區內違法違規問題,同時提升飲用水水源地風險應急防護和水質預警能力。持續推進鄉鎮及以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規范化建設,開展水源地上游或補給區可能影響水源環境安全的各類污染源和風險源調查排查,持續深化水源地綜合整治。因地制宜優化農村飲用水水源布局,對水源地水質無法穩定達標的水源地,采取水源更換、集中供水、污染治理等措施,確保水源安全。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統籌城鄉區域聯網供水需求,規劃實施游仙武引二水廠(一、二期)、清潔溝水廠(一、二期)、泓泉水廠擴建、森柏水庫擴建、清潔溝水庫擴建以及管網更新改造工程,大力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供水保證率、水質合格率。到2025年,游仙區城鄉飲用水水源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達100%。
加強地下水環境保護。以地下水型飲用水源地和重點污染源周邊地下水為重點,開展基礎環境狀況調查,針對存在地下水污染的場地以及存在人為污染的地下水型飲用水源地,開展詳細調查及風險評估。統籌開展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強化重點行業地下水源頭預防,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劃分、分區管理。開展流域污染及地下水污染調查、監測及系統平臺建設項目,加強地下水環境監測,開展地下水污染修復試點工作,使地下水污染源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
推進工業水污染防治。落實企業污染治理主體責任,深入開展工業企業污水處理設施升級改造,重點對區域內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機械制造業等重點行業開展水污染防治專項治理,提升工業清潔生產水平。加強企業污染防治指導,引導和規范企業環境管理,提升環境守法能力。繼續落實水污染總量控制指標,嚴格執行污水排入污水管網許可制度,對涉及重金屬、高鹽和高濃度難降解廢水的企業,強化分質、分類預處理,確保末端污水處理設施安全穩定運行。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綿陽市游仙區新橋中小微產業園、魏城工業園污水處理設施、游仙高新區園區污水處理廠二三期擴建、游仙區高新區北區及軍民融合產業園區污水處理廠、中國核醫療健康產業園污水處理廠項目的建設。對園區實施生態化、循環化改造,重點排查整治管網配套不足、雨污未分流等問題,加強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運行監管,確保建成的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行并達標排。推進工業園區預警體系建設。繼續鞏固區域內“三磷”專項排查整治行動,加強監管,進一步完善應急設施建設。
提升城鎮水污染治理水平。進一步識別游仙區城市黑臭水體,因地制宜提出城市雨污水管網新(改、擴)建、內源治理、疏?;钏?、生態修復等措施,提升河流自凈能力。推進城鎮生活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加快游仙區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對現有鄉鎮級污水處理站進行必要的更新維護或提標升級。提高醫療污水處理能力,對全區醫療衛生服務機構醫療污水處理設施進行技改升級,提升醫療污水有效處理率及達標率。結合城鎮發展需求,補齊城鎮生活污水收集管網短板,開展城市排水管網排查并建立臺賬,結合城市污水、雨水專項規劃、老舊小區改造和道路改擴建等,有序推進城鎮排水老舊破損管網改造修復,新建小枧片區市政管網,改建開元片區、芙蓉溪沿線(城區段)、沈家壩片區市政管網等,實施中心城區市政管網全覆蓋,雨污分流,截污納管。積極推進建制鎮污水收集管網建設,鼓勵制定“一廠(站)一措施”,加強支線管網和出戶管的連接建設,提升污水收集效能。到2025年,游仙區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8%,建制鎮污水處理率達到60%。
強化入河排污口整治。按照“水陸統籌、以水定岸”原則,全面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摸清全區入河排污口底數,落實“查、測、溯、治”四項任務,按照“取締一批、合并一批、規范一批”的要求,有序推進涪江、芙蓉溪和魏城河等全區主要河流及支流沿線入河排污口設置與整治,對現有入河排污口進行必要的合并與調整,對不再保留的排污口進行拆除封閉,污水集中入管網,有效規范和管控入河排污口。依托排污許可證信息,實施“水體-入河排污口-排污管線-污染源”全鏈條管理,強化源解析,追溯并落實治污責任。到2025年,完成主要河流沿線排污口排查,完成流域排污口監測網絡建設,建成流域排污口信息管理系統。
加強水產養殖業污染防治。加快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防治水產養殖污染。優化水產養殖布局,科學確定養殖密度,嚴格控制河流湖庫投餌網箱養殖,對占用河道養殖的需限期退出,并對河道進行必要的生態修復。大力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模式,科學投餌,持續促進水產養殖用藥減量,限制使用抗生素等化學藥品,穩步推進水產養殖尾水治理,探索建立“魚菜共生”或底排污等治理模式,削減入河污染負荷,規范設置養殖尾水排污口,探索建立水產養殖廢水排放的上報聯動管理機制,避免養殖廢水集中排放。
(三)加強水生態保護與修復
開展水生態監測。加強水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推進涪江浮游動物、浮游植物、魚類等水生態監測,完善“一河一檔”和“一河一策”,構建河湖基礎信息數據庫。開展涪江及主要支流水生態健康評價,基于主要支流水質變化及污染物排放歷史資料,系統全面評價小流域水質演替情況,識別流域典型控制單元地表水中主要污染物的來源、含量、存在形態及時空分布規律。
實施水生態保護修復。持續提升河流沿岸自然生態環境,開展芙蓉溪、魏城河水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及涪江岸線治理工程。逐步清退、搬遷與生態保護(修復)功能不符的生產活動和建設項目,積極騰退受侵占的高價值生態區域,在充分發揮自然修復的基礎上,實施生態植被恢復、河濱濕地建設、河岸線復綠等工程,大力營造以水土保持、水源涵養、面源阻截功能為主的緩沖帶,構建沿河森林生態系統。加強濕地生態修復,因地制宜在城鎮下游段建設河道型表流濕地,種植適宜的水生植物和放養合適的水生動物,形成完整的食物鏈,修復河道水生態環境,逐步恢復水生態環境功能。
推進水生生物完整性恢復。貫徹落實《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實施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范圍包括涪江干流、芙蓉溪和魏城河。加大魏城河增殖放流力度,促進魏城河流域白甲魚種群的保護與恢復。開展芙蓉溪和魏城河流域水生生物棲息地保護,在石河堰等阻隔的自然水體之間,通過增殖放流、河水連通和設置過魚設施等措施,滿足水生生物洄游習性和種質交換需求。構建林地、濕地、水域、河漫灘等豐富多樣的生物棲息繁衍地,使水生生物棲息地和物種得到全面的保護??茖W評估涉水新建項目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專欄3 水環境質量改善重點工程 |
? 用水水源地保護工程 開展轄區14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規范化整治和鄉鎮級以下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規范化建設,實施游仙區一體化供水工程。開展5個湖庫型飲用水源地塘堰清淤、堤岸加固、環境治理等。 ? 入河排污口整治工程 完成涪江、芙蓉溪、魏城河等全區主要河流及支流沿線排污口設置,對不再保留的排污口進行拆除封閉,污水截污進入管道及污水處理廠。 ? 城鎮生活污水治理工程 開展城區污水管網建設工程,新建小枧片區市政管網,改建開元片區、芙蓉溪沿線(城區段)、沈家壩片區市政管網等,實施中心城區市政管網全覆蓋,雨污分流,截污納管。開展石馬雨污水管網建設工程項目,一期建設石馬壩、七姓壩的市政道路、雨污水管網等內容,其中污水管網建設為22公里。開展鎮鄉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及污水收集管網建設項目。實施全區醫療衛生服務機構醫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及技改升級。 ? 工業污染防治工程 開展游仙高新區園區污水處理二期擴建項目,建成后二期日處理量1.2萬方,有序推動三期擴建項目。推進游仙高新區北區及軍民融合產業園(石馬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推進中國核醫療健康產業園污水處理廠項目建設。完善新橋中小微產業園、魏城工業園污水處理設施。 ? 水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開展芙蓉溪、魏城河水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加強河道生態建設,推廣河流生態修復技術。合理調配水資源,增加水體更換量,調活水體,改善水質,提高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有效凈化水質,保證生態系統穩定。實施溝渠清淤治理工程。實施涪江岸線防洪治理工程,開展河道清淤,生態河堤、植被護岸、人工濕地及生態景觀建設。實施堰塘清淤、堤岸加固、環境治理等五小水源工程。
|
六、推進系統防治,實施凈土行動計劃
持續開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動,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實施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各類用地風險管控、工業用地和農業用地土壤修復工作,保障土壤環境安全。大力推進“美麗游仙·宜居鄉村”,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畜禽污染等為主攻方向,有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全面提升全區農村人居環境質量。
(一)加強土壤污染源頭監管
加強工業企業和園區污染源控制。嚴格重點行業企業準入,動態更新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單。嚴格落實土壤重點監管企業、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固體廢物集中處理設施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預防制度。深入開展重點企業污染隱患排查,加強企業用地污染防控,強化四川申騰環??萍加邢挢熑喂镜戎攸c監管企業周邊用地土壤日常監管,加大現場巡查力度。
強化農業污染源防控。以建設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基地)和農產品“三品一標”基地建設為契機,積極開展化肥減量增效和農藥減量控害行動。引導科學合理使用化肥,通過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種植綠肥、水肥一體化、秸稈還田等技術,減少化肥施用過量及肥料流失產生的污染。加強農藥污染防治,推廣以生物防治為主,物理、化學(低毒低殘)相結合的防治措施,降低土壤酸化、板結風險。推廣耕地保護性耕作,鼓勵標準化機械作業、深免(少)耕等保護性耕作技術,減少土壤侵蝕,提升耕地地力。
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控。嚴格環境準入,落實新建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重金屬排放量“等量替換”或“減量替換”。嚴格涉重金屬行業污染物排放,支持企業工藝提升改造和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加強涉重行業企業監管,將涉鎘等重金屬行業企業納入大氣、水污染物重點排污單位名錄。
(二)強化土壤污染風險管控
加強工業企業土壤環境監管,強化建設用地分類管控。持續推進涉重金屬工業企業用地土壤調查評估,查清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和環境風險,為建立土壤污染風險源清單提供基礎數據,提升土壤環境管理針對性和有效性。對四川久遠環通電源有限責任公司地塊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和風險評估,確定土壤環境安全等級,確保地塊滿足土地利用規劃相應的環境質量標準。以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為核心,防控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典型地塊污染風險。堅持“發現一塊、管控一塊”“開發一塊、治理一塊”,實施污染地塊風險管控和修復。實施建設用地準入管理,加強對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狀況調查、風險評估和污染地塊治理與修復活動的監管。
持續深化農用地土壤調查評估,強化農用地分類管控。開展受污染農用地補充調查和風險評估,進一步查明耕地及園地、草地等其他農用地污染面積、分布和污染因子,為農用地風險管控提供基礎數據。根據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結果,在初步劃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調整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嚴格保護優先保護類耕地,加強安全利用類和嚴格管控類耕地風險管控。
加強未利用地環境監管。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內未利用土地強制性保護。健全未利用地分類利用監管制度,加強對礦產資源開采活動影響區域內未利用地以及灘涂、河道、濕地等的環境監管,對擬開墾為耕地或建設用地,實施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將納入耕地后備資源的未利用地作為土壤環境監管巡查重點,確保“占補平衡”用地和農產品質量安全。
(三)推進土壤污染治理修復
加強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對中輕度污染的安全利用類耕地,根據土壤污染狀況、農產品超標情況和國家關于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術指南,推進安全利用類農用地地塊安全利用方案制定與實施,結合游仙區主要作物品種、種植習慣,推進農藝調控、替代種植,因地制宜推廣種植低積累品種,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對土壤污染嚴重的嚴格管控類耕地,加強用途管理,劃定特定農產品禁止生產區域,建立區域農作物正負面清單。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目標任務全部達標,探索形成切合本區實際的安全利用模式。
有序推進建設用地土壤修復工作。對納入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中的地塊,嚴格實施風險管控或治理修復措施,推進四川久遠環通電源有限責任公司污染地塊的治理修復;對需要實施治理與修復的污染地塊,結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編制修復方案并組織實施;對暫不開發利用的污染地塊,應采取風險管控措施,設立標識、發布公告,防止污染擴散。
(四)加強農業農村環境治理
1. 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加快農村集聚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持續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設,統籌考慮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與農戶無害化廁所建設改造,推動糞污還田等資源化利用方式,統籌全區各鄉鎮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建設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杜絕污水直排。強化已建成設施管理維護,確保設施穩定運行、達標排放。開展聚集點排水工程建設,可采用雨污分流或合流制,禁止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建設簡易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可采用化糞池、沼氣凈化池處理或采用污水簡易凈化后接穩定池、潛流人工濕地、人工濕地氧化塘、生物小濾池等進一步處理。進一步識別并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以房前屋后河塘溝渠為重點實施疏浚,采取綜合措施恢復水生態,逐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實現全區所有村莊庫塘渠水質功能性達標。到2025年,全區97%以上行政村農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加快農村衛生廁所普及。堅持衛生廁所“集中連片、整村推進”。把農村衛生廁所改造項目與農村房屋改造項目結合,逐步推進旅游景點、公路沿線等人口較集中區域以及中小學校、鄉鎮衛生院、村民活動中心等公共場所的公共衛生廁所建設。以改造衛生廁所為重點,結合農村污水處理工程建設,推進農村改廁及人、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
完善農民定居區垃圾收運及處理體系。建立生活垃圾收集系統,定點收集;建立垃圾運輸系統,及時清運、密閉運輸;對現有的垃圾壓縮站中轉站的設備和全區的收集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升級;建立健全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機制,推行適合農村特點的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方式,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試點示范。深化涪江、芙蓉溪、魏城河三大主要河流流域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強化重點流域環境保護。
2. 持續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
推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加強規?;B殖場(小區)污染治理,農業農村部門會同生態環境部門組織排查并列出需治理(完善)的規?;B殖場名單,納入農業農村、生態環境部門專項工作方案,督促現有規?;B殖場(小區)根據污染防治需要,配套建設糞便貯存、處理、利用設施。新建、改(擴)建規?;笄蒺B殖場(小區)要實施雨污分流、干濕分離,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以農用有機肥和農村能源為主要利用方向,持續推進全區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試點。到2025年,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規模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
加強農業廢棄物回收與綜合利用。深入推進養殖、調運、屠宰環節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監管。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以秸稈原料化、肥料化、基料化、飼料化、能源化等“五化”利用為主攻方向,修建綜合利用中心、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場、能源化利用中心及配套設施,全面提升秸稈綜合利用能力??茖W使用農膜,禁止使用超薄膜,推廣新技術新模式減少農膜用量,減輕殘膜污染。加強廢舊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鼓勵農藥使用者使用大包裝農藥和可再生利用包裝的農藥,推廣回收技術,實現回收利用“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深入推進農產品副產物及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不斷挖掘農產品加工增值潛力、提升增值空間。
專欄4 土壤和農村環境質量改善重點工程 |
? 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工程 推進全區工業用地和受污染農用地土壤現狀調查和修復工作。開展地下水型飲用水源環境狀況調查及風險評估、地下水污染源環境狀況調查及風險評估,地下水環境監測信息平臺建設,地下水污染監測設備采購及人員培訓等。開展地下水污染治理和修復。 ? 加強農業農村環境治理 開展游仙區農村(聚居點)生活污水治理。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建設糞污處理配套相關工程及設備。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設,統籌考慮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與農戶無害化廁所建設改造,推動糞污還田等資源化利用方式。開展全區農村垃圾分類基礎設施建設,新建垃圾中轉站、垃圾分類收集設施、垃圾收集車、垃圾轉運車等。 |
七、筑牢生態屏障,打造生態文明標桿
按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以維護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為核心,優化生態安全格局,嚴格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管,增強重要生態系統保護。
(一)切實維護生態系統健康
構建和諧統一的生態安全格局。立足區域內自然要素和生態系統整體特征,構建“二廊、三帶、多節點”的“山、水、城、林”和諧統一的網絡狀生態安全格局體系。“二廊”是指游仙區的重要河流廊道,即涪江及其左岸支流芙蓉溪、魏城河。“三帶”是指游仙區3條主要道路廊道,即成渝環線高速、京昆高速、綿陽繞城高速。“多節點”是指對游仙區自然生態體系的穩定性的服務功能的發揮具有重要意義的多個關鍵節點,包括仙海水利風景區、水禽濕地自然保護區、三江湖國家濕地公園、富樂山公園、漁父村森林公園、科學城公園、東湖公園、城市運動公園、東山公園等。
強化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后的監管工作,以管控人為干擾活動為重點開展日常監管,以生態保護修復成效和生態功能變化為重點開展成效評估。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監控體系,及時掌握全區生態保護紅線面積、性質、功能和管理情況及動態變化趨勢。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推進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建立生態保護紅線臺賬系統,制定實施生態保護紅線保護與修復方案。到2025年,確保游仙區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功能不降低。
(二)統籌山水林田湖共治理
加強重點生態系統保護。全面推行林長制,持續深化國土綠化行動,搶抓新一輪大規模綠化綿州行動,深入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生態涵養林建設等工程,依托區域自然水系和生態本底,建設芙蓉溪生態帶,打造生態防護和休閑景觀長廊。圍繞自然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重要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受損和退化生態系統修復等,實施山水林田湖一體化保護與修復。以四川綿陽三江湖國家濕地公園為重點,堅持自然恢復優先,強化濕地用途管制和利用監管,嚴控開發利用和圍墾強度,開展退湖還濕,擴大濕地面積,促進濕地生態系統功能穩步提升。加強水體、公益林、水土資源、野生動植物保護,維護生態系統多樣性,構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實現“三生”空間安全和諧、富有競爭力。在水源涵養重點區域,加強森林管護和恢復,提高區域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在水土保持重點區域,實施水土流失的預防監督和水土保持工程,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營造水土保持林,使全區自然生態系統、重要河流湖泊、受損和退化生態系統得到全面修復。實施青山工程,開展封山育林、森林撫育工作,使森林資源得到進一步恢復、森林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繼續依法對森林資源進行常年管護,全面落實國有林管護、集體林及個人所有的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兌現工作。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以自然保護區為重點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和評估,推進生物多樣性數據庫建設,建立游仙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名錄。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定期、不定期開展專項執法檢查,嚴厲打擊各類亂捕、亂采野生動植物資源和破壞其生存環境的違法行為,促進生物資源穩步提升。扎實抓好外來物種入侵防治工作,開展全區河流、湖庫等生態系統中水葫蘆、空心蓮子草、福壽螺等外來物種調查,制定外來物種入侵預警和防治方案,嚴防外來物種破壞轄區生態系統完整性。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各項舉措,推進跨區域跨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聯合執法。
(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借鑒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的典型引領作用,穩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實施,創建省級生態縣,積極申報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聚焦國家生態制度、生態環境、生態空間、生態經濟、生態生活、生態文化等創建指標,以小流域、鄉鎮、村為基本單元開展“兩山”轉化行動實踐,大力爭創“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立足美麗游仙建設目標,研究制定美麗游仙建設路線圖,推動建設一批美麗鄉鎮、美麗村、美麗社區。
健全自然資源管理制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依法對水流、森林、濕地等所有自然生態空間統一進行確權登記,建立權責明確的自然資源產權體系。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加強耕地質量等級評定與監測,嚴守永久基本農田紅線,嚴格執行耕地保護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健全用水總量控制制度和節約集約用水機制,促進水資源使用結構調整和優化配置;完善資源循環利用制度,加快實施垃圾強制分類、制定資源分類回收利用標準。
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進一步發揮生態環境保護在鄉村振興中的支撐作用,持續推進“美麗游仙·宜居鄉村”建設。統籌推進城鎮和鄉村同建,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優化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資源能源、生態環境保護等空間布局,形成田園鄉村與現代城鎮各具特色、交相輝映的城鄉發展形態。加快形成“山地森林化、農田林網化、村莊園林化、道路林蔭化、庭院花果化”的鄉村生態景觀格局,通過土地整理、植被恢復、生態堤岸整治等手段,系統修復鄉村生態,塑造鄉村“綠色邊界”。持續開展農村廁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收集轉運、村容村貌提升和畜禽糞污綜合利用五大行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生態功能和服務價值。
多途徑探索生態價值轉化。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模式探討通過生態產品、綠色產品、無公害產品認證,培育具有市場影響力優勢品牌,利用電商等互聯網渠道,提高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價值增值。探索“生態+”的綜合治理模式,將污染綜合治理和片區土地增值進行關聯,用土地增值的收益來覆蓋治理項目成本,進行如“生態+旅游”“生態+綠色園區”“生態+特色小鎮”“生態+田園綜合體”等模式的積極探索。
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將生態文明融入全民宣傳教育,積極構建黨委政府主導、部門協調聯動、社會廣泛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大宣教”工作格局。將生態文明納入黨委理論學習和黨校培訓課程,探索將生態文明知識和生態意識納入國民教育和基礎教育體系,使生態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各級黨委機關報、廣播電視臺、政府門戶網站開設生態文明建設專欄,及時發布環境質量信息,增加環保公益廣告,普及生態文明知識。依托各類文化體育場館和各類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地等區域,建立生態文明科普教育基地和生態文明示范基地,開展生態文明主題教育,宣傳游仙區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拓寬生態文明社會化宣傳教育渠道,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公共場所宣傳載體,探索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手段,不斷創新宣傳形式。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建設,為學生和社會公眾接受生態科普和生態道德教育提供便利。
八、防控環境風險,守住生態安全底線
完善生態環境風險預警和應急管理體系,推進重點領域環境風險防控,加強應急監測預警體系以及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切實保障環境安全。加強各類固體廢物閉環管理,積極建設“無廢城市”,強化危險廢物環境風險管控,持續提升核與輻射安全水平。
(一)完善環境應急管理體系
健全應急管理體系。提升游仙區應對重大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建立污染事故的應急體系和預案,建成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功能全面、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機制。逐步建立游仙區生態環境應急管理信息化平臺并推廣使用,并結合本地區突發環境污染事故的特點和規律,配備必要的應急監測設備和防護裝備。增加實驗室快速測定分析能力,確保能夠快速識別、及時處置地區內發生的一般突發環境事件。
提升危險廢物環境應急響應能力。建設突發環境事件及其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危險廢物應急處置的管理隊伍、專家隊伍,將危險廢物利用處置龍頭企業納入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體系。多渠道組建危險廢物應急處置隊伍。到2025年,基本形成突發環境事件及其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危險廢物應急處置體系。
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體系。不斷深化大氣污染物區域聯防聯控機制,提高預防、預警、應對能力。完善環境空氣重污染應急響應機制,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健全應急預案體系,制定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實施情況評估技術規程,加強對預案實施情況的檢查和評估。
強化水環境風險管控。開展流域環境風險評估,建立涪江、芙蓉溪、魏城河等主要河流沿河重點風險源、敏感點基礎數據庫,摸清流域突發環境事件風險底數。著力建立起流域上下游聯防聯控、協調協同、信息共享、有序有效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聯動工作機制,保障流域環境安全。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應急監測能力建設,在各水廠配備必需的應急監測裝備和設備,提高水源保護區內的污染源監督監測水平,并與生態環境部門聯網,以提高污染事故的應急監測和預警監測水平,切實保障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安全。配置小型、便攜、簡易、快速的檢測儀器或裝置,提高應急監測分析設備技術水平,加強應急監測技術儲備,形成對轄區內重點危險源突發性事件監測能力。水源地逐一制定應急預警方案,銜接水源地、供水企業等各環節應急預案,建立從水源地到龍頭的全流程全周期應急安全飲水預警體系,做到“一源一案”。
(二)加強固體廢物安全處置
提高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和水平。制定出臺工業固體廢物管理規定,規范管理。充分利用工業固體廢物可回收利用性,科學調配用于后建工程項目,形成延續利用流程。調查工業固體廢物種類、數量、處理設施,選取有效處理技術,提高工業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率和水平。加強工業固廢的綜合利用和處置設施建設,強化全過程監管。對游仙區電子廢物、廢輪胎、廢塑料、廢舊衣服、廢家電拆解等再生利用行業進行清理整頓,引導有關企業采用先進適用加工工藝、集聚發展,集中建設和運營污染治理設施。開展工業大宗固體廢物產生、堆存和綜合利用等情況調查,全面整治固體廢物堆存場所,根據四川省工業固體廢物堆場綜合整治方案,制訂綜合整治方案并有序實施。加快建筑廢物消納場所建設,開展建筑廢物資源化利用,探索利用建筑廢物生產建材產品等資源化利用途徑。
嚴格管理危廢、醫廢。建立危險廢物源頭監管制度,加強對危險廢物產生企業和鉛酸蓄電池集中收集企業的監管,切實落實危險廢物轉移聯單制度,建設視頻監控網絡系統,推廣使用“全國固體廢物管理信息系統”,完善危險廢物收集、暫存和轉運體系,對危險廢物實行全過程規范化管理。按照國家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省、市、區有關部門的統一規定,將不同種類的醫療廢物進行分類包裝,收集登記后轉運至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進行集中處置。
加快城鄉垃圾收轉處體系建設。推進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收轉運處置體系建設,高標準建設城鎮生活垃圾處置設施,新建大件垃圾處理中心和建筑垃圾消納場各一處,完善城市回收網絡體系建設,強化對垃圾的資源化回收利用力度。深入推進鄉鎮生活垃圾科學化、無害化處理。到2025年,全區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三)管控有毒有害化學物質
開展危險化學品環境風險管控。以石化、化工、危險廢物等重點行業深入開展危險化學品安全綜合治理,實現涉危險化學品企業環境風險評估全覆蓋??茖W制定“優先控制化學物質”風險評估計劃,對具有持久性或生物累積性,或對生態環境或人體健康具有較大危害的,或潛在環境暴露風險較大的化學物質優先開展風險評估。嚴格限制高風險化學品生產、使用、進口,并逐步淘汰替代。優化調整高風險化學品企業布局,逐步退出環境敏感區。
(四)強化核與輻射安全監管
加強核與輻射監管能力建設。持續開展核與輻射安全隱患排查,加強涉核企業以及重點電磁設施、設備的輻射安全監督管理,探索實施核技術利用單位輻射安全管理標準化建設。加強隊伍建設及儀器設備配備。加強核與輻射環境影響的宣傳教育,提升公眾認知水平。
加強放射性污染治理。督促涉核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做好放射性廢物處置,確保廢舊放射源安全收貯率達到100%。
加強輻射應急能力建設。強化輻射環境應急體系建設,推進核與輻射場外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加強應急監測設施設備配置,建立中國西部地區核與輻射應急監測物資儲備庫。加強輻射事故環境應急培訓和應急演練。
專欄5 環境風險防控重點工程 |
? 環境風險防范與應急工程 建立游仙區生態環境應急管理信息化平臺并推廣使用;建立游仙區生態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庫,完善應急物資儲備。建立中國西部地區核與輻射應急監測物資儲備庫。 ? 流域污染風險防控工程 匯集涪江、芙蓉溪、魏城河等主要河流沿河重點風險源、敏感點基礎數據,建立環境風險防控應急指揮系統。 ? 固廢污染防治工程 新建游仙區日處理100噸大件垃圾處理中心一處,新建日處理200噸建筑垃圾消納場一處,改造13個垃圾中轉站,采購分類垃圾收集設施2520套。推進游仙區危險廢物收集暫存試點項目建設。 |
九、建設智慧環保,提升環境治理能力
健全政府主導、企業主責、社會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監督執法,提升生態環境監測治理能力,完善生態環境政策體系,提升科技支撐能力,提高環保智慧化水平,加快推動生態環境領域質量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建立環境多元治理體系
壓實黨政生態環保主體責任。制定游仙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確保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占黨政實績考核的比例達到20%以上。加快出臺《游仙區生態文明建設實績考核辦法及評分細則》,在現有的考核評價體系中,增加對區、街道黨政領導班子實績評價,以及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等方面的考核。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積極探索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目標、內容、方法和評價指標體系。
推動企業履行環保社會責任。規范完善排污許可制度,健全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企業環境管理體系,實現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全覆蓋,推動排污單位按證排污、持證排污。加強制度監管,督促企業建立健全明確的環境保護責任制度、常態化的環境保護定期自查制度、規范的信息公開制度、環境問題第一時間報告制度,提高企業環保責任意識,全面落實企業環保主體責任。重點排污企業安裝使用監測設備并確保正常運行,堅決杜絕治理效果和監測數據造假。
引導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全面提升公眾生態環境素養,通過體驗式、參與式、啟發式等多種模式對公眾開展環境科普工作,提升公眾的環境知識與意識水平,提升公眾行為素養。推動環境信息全面公開,政府和企業應及時、準確、全面地披露各類環境信息,保障公眾知情權,促進社會和市場監督。探索建立環境社會交流互動機制,組織開展環境、社會、經濟跨界對話,增加環境發展戰略共識;建立互聯網社會互動平臺,推動環境治理現代化和社會化。充分發揮各類社會主體的優勢和作用,引導具備資格的環保組織依法開展生態環境公益訴訟等活動,探索設立生態環保公益小額資助項目,引導社會組織通過實地訪問、民意調查、攝影攝像等方式參與環境治理監督。
(二)健全生態環境監管體系
提升環境監測能力。圍繞監測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游仙生態環境監測站房,構建游仙區空氣質量網格化微站監測和流域水質自動化監測系統,完善土壤、噪聲監測設備建設工程,推進水氣土協同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建立監測專業人才隊伍,加強人員培訓,提升環境監管針對性、專業性和準確性;加強飲用水水源和土壤中持久性、生物富集性以及對人體健康危害大的污染物監測。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體系。
完善環境保護監管體系。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治,以生態保護紅線區、自然保護地、重點生態功能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為重點,探索建立生態空間基礎數據庫與生態監管技術體系,實現動態監管。強化固定污染源管理效能,著力推進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全覆蓋,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對固定污染源實施全過程管理和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加快推進耕地質量環境監管體系建設。
(三)完善生態環境政策體系
1. 健全環境保護市場體系
培育生態環境保護市場主體。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大力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推廣環保管家、環境顧問、第三方治理、第三方監測、第三方運維等新型服務模式。研究制定生態環境中介機構管理制度,加強引導監督,規范服務行為,提高服務質量,推動環保中介市場規范、高效發展。
深化生態環境價格改革。嚴格落實“誰污染、誰付費”政策導向,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費+第三方治理”等機制。按照補償處理成本并合理盈利原則,完善并落實污水垃圾處理收費政策。
2. 健全環境治理信用體系
加強政務誠信建設。建立健全環境治理政務失信記錄,將各級政府和公職人員在環境保護工作中因違法違規、失信違約等信息納入政務失信記錄,并歸集至相關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依托“信用中國”網站等依法依規逐步公開。
健全企業信用建設。完善企業環境信用評價辦法和工作機制,依據評價結果實施分級分類監管。擴展環保信用評價范圍,將環評機構、社會環境監測機構、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等第三方服務機構納入評價范圍。探索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和違法排污黑名單制度,將違法排污、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等環境違法企業、機構依法依規納入“黑名單”,將其違法信息記入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依法向社會公開。將環境信用作為企業信貸、發行綠色債券的基礎條件。
(四)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
加強生態環境執法能力。有序推進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開展生態環境執法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加快配置應急執法裝備,充分運用在線監控、衛星遙感、無人機等高科技手段,大力推進非現場執法,創新執法方式。完善現場巡查、日查夜查節假日查、交叉執法、聯合執法等環保執法方式。加強部門聯動和協調配合,完善跨區域跨流域聯合與交叉執法機制。
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圍繞生態環境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與國家級科研院所、高校和四川省科研機構密切合作,加強技術創新和應用推廣的銜接,探索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促進綠色產業的發展。促進環境科技工作由“跟蹤應急型”向“先導創新型”轉變,為生態環境保護、環境管理、環境監測、污染防治、監督執法等提供強堅實的支撐。
提高環保智慧化水平。加強與省級、綿陽市既有信息化平臺的融合對接,提升環保數字信息化水平,加快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建設,包括環境信息網絡平臺、電子政務綜合信息平臺和環境管理業務應用平臺等,推動人工智能、區塊鏈、5G、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生態環保深度融合,為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提供準確信息,提高環境管理工作的效率。
專欄6 環境治理能力提升重點工程 |
? 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建設游仙生態環境監測站站房、購買土壤監測設備、建立土壤監測專業人才隊伍等。圍繞大氣、水、土壤等,加快推進水氣土協同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實施鎮、街、園區大氣網格化自動監測站建設及運營、9條水流域水質自動化監測及管理運營平臺以及土壤環境、聲環境質量監測能力提升工程。 ? 智慧環保工程 開展“智慧環保”信息化項目。 |
十、強化組織實施,嚴格規劃評估考核
加強各級各部門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組織領導,確保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落地落實、重點工程順利實施,加大資金投入,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機制和渠道,完善規劃效果追蹤機制,強化規劃實施考核。
(一)加強規劃實施組織領導
加強區、鄉鎮、街道等各級黨委政府對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領導,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切實負責、部門整體協調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強化責任擔當,加強協同配合,各職能部門根據職責分工制定行動計劃,明確工作舉措,充分發揮各部門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的監管職責作用,落實環境保護“一崗雙責”,齊抓共管確保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落地落實。
(二)確保重點工程順利實施
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區委有關生態環境的決策部署,明確目標任務、責任分工和時間要求,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充分發揮重大項目和工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支撐作用,以重大戰略部署和突出環境問題為導向,謀劃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并建立生態環境保護項目儲備庫,圍繞環境污染治理、生態保護、風險防范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實施重點工程和項目建設,切實保障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改善。
(三)健全資金多元投入機制
加大資金投入,將生態環境項目所需的經費納入基本建設計劃和財政預算中,逐年增加生態環保投資占GDP比重;整合新農村、生態環境、水利等發展專項資金,推動財政部門積極爭取上級的項目和資金扶持。健全多元化投入機制和渠道,探索項目融資、租賃、股票債券、BOT、專項基金和綠色銀行等融資方式,逐步引導由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向以企業、社會投入為主轉變。做好資金的來源、資金使用的申請和審核,資金使用過程的監督,資金使用效率的審核與檢查以及資金使用失誤的責任追究等工作。完善有關經濟政策,逐步實施區域間生態補償,補償資金向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但生態功能十分重要的區域傾斜。
(四)嚴格實施考核評估機制
加強規劃調度,完善規劃效果追蹤機制,強化對規劃實施情況動態跟蹤分析,緊盯約束性指標、重點工程的實施進展,如有異常,及時采取推進措施。針對本規劃的落實情況,開展第三方獨立評估工作,對規劃執行情況進行中期評估和終期考核,強化評估和考核結果信息公開。
附件1
名詞解釋
1. “一核兩翼、三區協同”:指市委在七屆五次全會上提出的綿陽市區域空間發展新格局,“一核”:涵蓋涪城、游仙、安州3個市轄區和經開、高新、科創、仙海4個開發園區,是全市資源要素最集中、發展基礎最好的區域。“兩翼”:以江油和三臺為主體,發展基礎條件較好、人口較多,是全市發展的重要支撐。要強化這“兩翼”的骨干支撐作用。“三區”:覆蓋了綿陽全域,“三區協同”就是要強化統籌,推動中部平原河谷片區、東南丘陵片區、西北山地片區錯位發展、協同發展。
2. “一主一副、一極多支、全域協同”:指游仙區第七次黨代會提出的未來五年發展布局。一主,即以涪江、富樂、游仙三個街道和經濟試驗區為腹心地帶,向小枧鎮、石馬鎮、新橋鎮南北東三向拓展主城區空間,聚焦科技創新和服務保障國防科研院所,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不斷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打造高品質宜居現代公園城市。一副,即以魏城鎮為游仙東向發展核心,依托其區位交通優勢和現有經濟基礎,打造全市縣域副中心城鎮和游仙區域副中心,拓展游仙經濟發展空間,帶動周邊鎮村高質量發展。一極,即把游仙高新區作為經濟核心增長極,圍繞3+3工業產業和科技城新區產業布局,用好省道205沿線新增發展空間,加快提升園區產業承載能力,持續推進產城一體、園城一體,推動游仙高新區高質量建設產城融合示范區,爭創國防科工特色國家級開發區。多支,即強化鄉鎮多點支撐,立足3年內形成“高速出口覆蓋所有鎮、二級以上國省干線串聯所有鎮”新格局,推進魏城鎮、新橋鎮創建首批省級百強中心鎮,支持忠興鎮、仙鶴鎮以特色糧果、道地藥材為重點,連片發展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及康養、農旅等產業;信義鎮、鹽泉鎮以特色鄉土文化為重點,連片發展特色農旅產業。全域協同,即加強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統籌領導,根據資源稟賦和產業經濟發展規律,分片區開展跨鎮域國土空間規劃,推動形成產業協同發展、基礎設施協同建設、城鄉協同治理的良性發展格局。
3. “城市礦產”: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產生和蘊藏于廢舊機電設備、電線電纜、通訊工具、汽車、家電、電子產品、金屬和塑料包裝物以及廢料中,可循環利用的鋼鐵、有色金屬、貴金屬、塑料、橡膠等資源。
4. 綠色發展“五大行動”: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行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秸稈處理行動、農膜回收行動和以長江為重點的水生生物保護行動。
5. “7+1”現代農業園區:花舞游仙現代農旅產業園、葡萄和青梅水果現代農業園、優質桑蠶現代農業園、稻魚共生現代農業園、優質糧油和水稻制種現代農業園、道地中藥材現代農業園、優質蔬菜現代農業園和融合綠色循環農業園區理念。